首页

户外调教

时间:2025-05-23 11:32:03 作者:美国商场货架一线观察:关税冲击下的民众“物价焦虑” 浏览量:27954

  中新社济南7月24日电 题:奥运会承载人类哪些共同精神追求?

  ——专访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杨尚剑

  作者 于海涛 赵晓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法国首都巴黎拉开序幕。这场体育盛会不仅凝聚着各国运动健儿的荣耀与梦想,更是世界各国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交流碰撞的平台。

  回望历史,中国与奥运会有怎样的渊源?在国际奥林匹克舞台上树立了什么形象?奥运会承载了人类哪些共同精神追求?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杨尚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相关问题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回顾历史,中国代表团何时第一次亮相奥运会赛场?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杨尚剑:中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32年夏,中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正式成员仅3人,分别是中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教练员宋君复和领队郝更生。其中,郝更生、宋君复均在“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国立山东大学”,现为山东大学)任教。

1932年,在第十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入场。山东大学档案馆供图

  1932年7月8日,中国代表团登上美国“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于7月28日抵达洛杉矶。到达美国后仅两天,刘长春就出现在赛场上。虽然刘长春在田径男子100米、200米预赛中即被淘汰,400米的比赛也因体力不支而放弃,未能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但正是刘长春的参赛使中国国旗首次飘扬在奥运会赛场上,回答了“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即“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开创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的新纪元。

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代表团成员,左起分别是郝更生、刘长春、宋君复。山东大学档案馆供图

  刘长春不畏艰辛,孤身参赛,标志着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开始,也向世界展示了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交流和友好竞争的态度,给全世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新社记者: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到了怎样的发扬?

  杨尚剑:1984年7月29日,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中国人在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完成了“奥运三问”中的第二问(中国什么时候能获得奥运会金牌)。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回答了“奥运三问”中的第三问,即“中国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征程逾半个多世纪,中国完成了“奥运三问”答卷。

  奥运会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现了文明、开放、团结的新形象,印证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再次向世界展现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

  通过举办“双奥”,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筹办期间,中国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联合出台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在4亿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力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传播。而通过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进一步深入人心。“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统一性,是对中华体育精神内核的承继。北京冬季奥运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相互呼应。

  中新社记者:奥林匹克运动承载了人类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杨尚剑:首先是和平。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相一致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和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乃至终极目标。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通过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以合作应对挑战,能够凝聚起共促团结的磅礴力量。

  其次是自我挑战。“更快、更高、更强”充分彰显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自我维度上则是要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奥林匹克格言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追求努力进步和自我突破的精神,这种自我挑战精神是当代人类自我完善的基石。

  最后是团结。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面对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挑战,人类只有加强团结合作,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唱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喊出“一个新世界”,再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情同与共”,尤其是奥林匹克格言进一步升华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都寄予着人类紧密团结、共促发展的美好愿望。

  中新社记者:奥运会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怎样的助力?

  杨尚剑:在全球化趋势下,由于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文化差异,文明之间开展对话交流仍然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体育运动可以较好地跨越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的隔阂与界限。以此为桥梁,可以在强化和平、友谊、进步等元素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优势。可以说,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推动中外文明在体育交流中实现求同存异,为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发挥着纽带作用。

  同时,现代奥运会源起西方,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从以西方文化为主体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以奥运会为媒介,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能让世界“看进来”,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促进中外文明和谐共生、共同繁荣。

  中新社记者:未来,中国体育如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杨尚剑:第一,举办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之后,中国在2023年又相继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国际赛事举办经验。今后,中国应继续践行奥运会办赛宗旨,在筹办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办赛实践,为奥运会办赛理念更新和办赛实践拓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第二,积极推广奥林匹克教育。中国要继续加大在学校和社区中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加深公众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普及奥林匹克知识,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以奥林匹克精神涵养他们的身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第三,持续提升体育科技与创新能力。中国拥有较为先进的体育设施和技术,这些都是未来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宝贵资源。例如,北京冬奥会所采用的低碳环保技术和运动员村的规划等,为未来奥运主办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中国也要不断加大新的体育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全球体育科技共同进步。

  第四,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近年来,通过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建设与发展,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未来,中国应继续参与和支持国际奥委会的倡议和项目,如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会、奥林匹克难民基金会等,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体育水平和参与国际比赛的能力。(完)

  受访者简介:

杨尚剑。受访者供图

  杨尚剑,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带头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疆故事】新疆小伙为传统音乐“花样翻新”

近日,为抗议政府招收更多医学院学生的计划,韩国实习和住院医生采取请辞等集体行动,政府则坚持"吊销执照""逮捕调查"等严正应对原则。

残障乘客坐地铁未能由特殊通道通行?武汉地铁道歉

在通州某物美超市内,砂糖橘正在搞促销,原价7.98元/斤,促销价为6.98元/斤,也产自广西。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砂糖橘最初上市时,售价超过了11元/斤,之后降到9元/斤左右,现在又降到了6.98元/斤。“这几天一直是6.98元/斤,明天(12月4日)可能会调价,不过是涨是降现在还不知道。”

进博会开幕式侧记|出席人数几乎翻倍,跨国公司全球总裁明显增多

泽连斯基8日晚些时候也经由社交媒体表示,乌克兰需要“正义持久”的和平。法新社援引一名未具名乌克兰高级官员的话报道,泽连斯基在三方会晤中与马克龙和特朗普讨论了“确保和平的可靠性”。

全国政协委员蒙曼:建议取消公务员35岁门槛

此次拉美之行是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第六次到访这片丰饶美丽的大陆。今年适逢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十周年。十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星火成炬 | 带一束花去见你

粟坚介绍,此次以旧换新政策补贴标准更高,新能源车、燃油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2万元、1.5万元;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标准较以往标准成倍增长。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